当前位置: 畅游小说> 其他类型> 晚唐浮生> 第八十七章 碛北(2/6)

第八十七章 碛北(2/6)

子,好奇地问道。阳光透过树梢落下,经透镜聚焦后,照在蚂蚁身上。

    邵长义流着口水,不断追逐着一只又一只蚂蚁。蚂蚁惊慌失措,四散而逃,溃不成军。

    「水晶磨制的,太贵了。」邵树德笑了笑,道:「内务府在外州挖出了一大块础石(大理石),。可惜了,水晶还是太贵、太稀少。琉璃又杂质太多,颜色也不对。」

    「可惜了。」种氏也叹了口气。

    中书侍郎陈诚的眼睛就不太好,听闻他看到下属官员写的字太小时,就要骂上一通。

    「内务府大匠周之仲磨了一副眼镜,但戴上后还是有些模糊。」邵树德又道:「应该还有点问题,需要时间解决。只能慢慢来了,不急。」

    《光之书》这本大食书籍已经印刷了好多册了,分发给内务府、三京国子监。

    邵树德的第一个要求是让接触这本书的人吃透里面的内容,重现里面谈到的各个物品,复现各种现象。

    以他的眼光来看,这本书批驳了很多古希腊时代的谬误,但还存在一些错误。但他不会说,也不能说,这种事一定要学生、工匠们自己发现、否定、改正,这样才有意义。

    什么都要自己来,时间和精力是不够的,他也没这个兴趣,况且对科学的发展也有阻碍作用—所有东西都要你来喂,这种方式怎么想都觉得有点问题。

    「陛下何时去西京?」种氏挽着邵树德的手,在阵阵松涛之中漫步。

    「今年是不可能了,明年再看情况吧。」邵树德说道:「刚回洛阳,就又出去浪荡,怎么看都不太合适啊。」

    种氏轻笑。

    她知道圣人写的那首诗。

    事实上圣人至今只写过三首诗,第一次是在前唐大顺三年(892),于黄河延水关渡口写了首《渡黄河》。其中,「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颇有深意。

    第二次是建极八年(908),于辽东驼门河口,写了首《鲑鱼》。此诗有些犯韵,还化用了靺鞨土语词汇,其实很一般,不过种氏觉得很有意思。

    第三次是建极九年,于迎圣州双辽县写了首《契丹风土》,听闻皇后看到后都气乐了。种氏理解皇后的心情,就连她自己,也想跟在圣人身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