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畅游小说> 其他类型> 晚唐浮生> 第六十四章 打醒(2/5)

第六十四章 打醒(2/5)

来交易。

    但——也只能到这种程度了。

    圣人的举措,大大缓解了钱荒,于天下百姓有恩惠,于商徒们有大恩。但你要说直接用银元做货币,这不靠谱,杜晓不同意。

    还好,圣

    人也十分清醒。

    “朕知道,银元票还不是货币,只是一种信用凭证,与前唐各镇进奏院开具的飞票并无本质区别。”邵树德说道:“在未来数十年甚至百余年,银元票始终只会在很小的范围内流通,天下绝大多数人根本见不到其真容,甚至听都不会听说。”

    “那——陛下为何写这本书?”杜晓好奇道。

    书的内容很白,甚至用语习惯都很别扭,读起来很吃力。而且似乎创造了太多的新词,让人无所适从。

    “朕老了……”邵树德只说了一句。

    杜晓恻然,想说些什么话,又觉得都不合适。

    “所以想留下一点东西。即便现在不合适,但将来条件成熟了,或许就有人记得这本书。”邵树德继续说道。

    其实正如他所说,现在努努力,打好基础,也许在一百年后,金属货币可以逐渐把非常不好用的布匹、粮食挤出市场,让它们慢慢成为历史。

    这就是邵树德写《通货》的原因。普及金属货币领域的各种概念、原理,给官员们扫盲。

    不要高估官员们的知识面。

    对于读经史上来的官员,经济方面几乎一窍不通,很容易搞出各种骚操作,并不是他们特意使坏、故意乱来,他们是真的不懂。

    “不说那些丧气话。”邵树德笑了笑,又道:“朕在书里写了一种捞钱的办法。也许一百年后,某位宰相读完全书后,能掌握其精髓,为朝廷增加收入。”

    “法币与铸币税么?”杜晓问道。

    “正是此物。”邵树德说道:“可别小看它。如果好好操作一番,朝廷收入会大增,能解决好多麻烦。钱多了,很多麻烦就会消失。”

    邵树德一直觉得明朝浪费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日本白银的大量流入——马尼拉帆船贸易提供的白银其实不多,毕竟每两年才1-2艘船——使得明朝有条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推行金属货币的朝代,但他们浪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