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未雨绸缪(2/3)
处理完这些,叶明换上官服,准备拜访扬州知府。这位知府姓杨,是王振的门生,表面上是正常调任,但叶明怀疑其中另有文章。
"大人,杨知府的轿子已经到了衙门口。"差役前来通报。
叶明整了整衣冠,露出职业性的微笑迎出去。官场如战场,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表现得云淡风轻。
接风宴上,叶明与杨知府推杯换盏,言笑晏晏。酒过三巡,杨知府突然压低声音:
"叶大人年轻有为,下官佩服。只是江南水深,有些事...不必太过较真。"
叶明举杯的手微微一顿,随即笑道:"杨大人指的是?"
"比如盐务稽查。"杨知府意有所指,"听说大人的稽查队连商队的私人物品都要翻检,惹得民怨沸腾啊。"
原来是为崔家做说客来了。叶明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恍然:"杨大人提醒得是。下官也是初来乍到,急于立功心切了。自罚一杯!"
宴席散后,叶明立刻召来稽查队长张毅:"杨知府是崔家的人,接下来会处处掣肘。你们行动要更加隐蔽,重点查崔家往北去的商队。"
"属下明白。"张毅拱手,"正好有个机会。崔家后天有一支商队要出关,说是去收购皮货。我们的人已经混进去了。"
叶明眼前一亮:"好!记住,不要打草惊蛇,主要是摸清他们的路线和交接对象。"
三日后,叶明收到太子回信。信中看似平常的问候里藏着密语:崔家有三笔各五万两的银子通过不同钱庄汇往太原,而那里最近确实有突厥商人活动。
同一天,张毅也带来消息:崔家商队出关后没有去往常的皮货集市,而是转向西北方向,那里靠近突厥部落的领地。
这些线索拼凑在一起,已经足够引起警觉。叶明立即着手起草《盐务革新奏折》,表面是汇报改革成效,却在字里行间埋下关键信息:
"...臣查沿边盐商多有越境贸易,虽云互通有无,然无监管恐生弊端。近有太原等处商贾,借盐贸之名行非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