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畅游小说> 历史军事> 汉官> 第36章:道心不稳【4K】(1/5)

第36章:道心不稳【4K】(1/5)

    “天下公义固然重要……但君臣纲常难道就不要了吗?”当郑玄问出这句话时,卢植恍惚的眼神终于定了下来。是呀,他们信奉了一辈子的三纲五常,总不能就这么毁了吧?如果可以卢植宁愿去死,也不愿意看见三纲五常的崩塌,更别说让他亲手去打破了。对于卢植这种纯儒来说肉体死了也就死了,信仰崩塌那才是真正的毁灭。因为这代表他存在的意义、他这几十年的坚持,都在瞬间灰飞烟灭。然而今日的魏哲已经不是昔日刚穿越而来的愣头青了。他并没有和卢植谈什么现代的人文思想,而是淡淡一笑的反问道:“听闻卢公与郑公乃季长先生亲传弟子,难道当年学的都忘了吗?”郑玄知道魏哲不是那种随意羞辱尊长的人,当即不由茫然道:“将军何出此言?”魏哲闻言摇了摇头,失望道:“季长先生毕生成果无非【三纲五常】四字,没想到尔等连这都没学明白。”见魏哲这么一说,郑玄这才恍然,忍不住微微颔首。毕竟魏哲说的还真没毛病,他们的先师马融著述虽多,可核心却是“三纲五常”四个字,甚至这四个字就是他最得意的成果。很多人或许以为“三纲五常”早在春秋之时就被孔子提出了,是儒家奠基物。亦或者是董仲舒怂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便提出了这个纲领。如此,汉武帝方才会被董仲舒打动,让儒家一家独大。然而实际上「三纲」一词,最初始见于西汉中期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篇。——天为君而覆露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并且董仲舒只是用天地、阴阳、春夏来代指君臣、夫妇、父子,并未精炼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后世熟知的儒家精义。至于「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其概念来自《孟子》的四端。《孟子》公孙丑篇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但是孟子此处只是说到了仁义礼智,未言及「信」。把「信」纳入五常,亦始见于董仲舒。直到前汉灭亡,光武帝立国,又百多年后马融才首次提出「三纲五常」一语。——《论语·为政篇》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马融对此句的注释则是: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也。意思就是:夏、殷、周三朝所继承、因袭的就是「三纲五常」;而所损益、变化的是「文质三统」。自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