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新生的锐气(1/5)
深夜,魏哲坐在案几前奋笔疾书。管妍看不下去过来劝他休息,但被魏哲让人送回去了。良久之后,魏哲终于将毛笔搁下。抿了一口蜜水,看着绢帛上的成果他终于满意的抚须而笑。关于魏国的行政架构,他总算是拟定了一个大概框架了。首先,不设丞相!或者,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设置独相或双相,而行“群相制”。当然,魏哲也清楚权利的集中是必然的。但有没有名正言顺的上下之分,这点很重要。就比如中唐时的尚书仆射、晚唐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算是宰相。然而朝廷往往存在多位宰相,虽有权利大小之分,但却都是平级。即便有宰相能凭借个人手腕大权独揽,但这种夺来的权利是没有延续性的。一旦此人去位,先前集中的权力便会再次散落四方,重新洗牌。这种分分合合看似有些繁琐,可对于皇权来说却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能够世代继承的权利,有且必须只能是皇权。若是权相之制都能成为定规,延续不断,那岂不是第二个外戚大将军?如此,皇权可就要危险了。也正是由于同样的道理,魏哲决定不设大将军。说实在的,将天下兵马交予一人,这简直是历史的倒退。始皇帝就算是嗑药了也干不出这么复古的操作。更别说大将军除了掌握军权之外,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参政了。也难怪历代外戚担任大将军后,一大半都成为了权臣。甚至纵观两汉历史,都可以说皇帝、太后、外戚轮番掌权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当下的官制也不是没有好的一面。比如光武帝立国后,便干脆将太尉、司徒、司空架空。名义上三公师长百僚,最高官职,可其实并无实际权力,只是荣衔。这点魏哲觉得挺不错的,于是稍稍修改了一些,以太傅而代太尉。并且魏国第一任的太傅、司徒、司空人选魏哲都已经想好了。郑玄、卢植、蔡邕,没人比他们三人更合适了。就是……怎么说服他们三个老头却是个难题!不过这些暂且不急,在保留了三公之后,魏哲同样保留了尚书台。但尚书台不再设左右仆射,以免出现左相、右相。取而代之的是政事堂议政,即“参知政事”。无论是侍中、御史,还是诸曹尚书,只要被授予“参知政事”便可入政事堂。说白了,就是避免出现什么“非翰林不能入阁”的潜规则。至于尚书台辖下,魏哲决定循汉制依旧保留诸曹尚书。其实尚书一词本就来自秦制,汉武帝时尚书台逐渐权重。等到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