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畅游小说> 历史军事> 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49章 明初冶铁,工匠心思【求追读】(2/4)

第49章 明初冶铁,工匠心思【求追读】(2/4)

面带菜色的几乎没有。

    这说明铁场工匠肯定是分群体的,待遇也是有差别的。

    随即,刘宽看向面前的炼铁炉。

    只见这座炼铁炉仿佛镶嵌于一座土坡中,呈椭圆形,上窄下宽,高达两丈多。

    可以说和后世高炉主体已有不少类似之处。

    刘宽来到土坡上,又发现这里安置了四个颇大的鼓风囊,连接这铁、木制成的机械构件。

    周围还有一圈土沟,里面蹄印散布,看情形多半是驱使牛马等大牲口来鼓风。

    大致看完后,刘宽又回到炼铁炉正面,问:“负责此炉的冶铁大匠是哪位?”

    一位头发花白、身材却还算壮实的老工匠越众而出,面带忐忑地应道:“回大老爷,是小老儿。”

    “老丈怎么称呼?”

    “小老儿姓王,名四五。”

    王四五,一个典型元代汉人平民的名字,从这老工匠的年纪看,倒也正常。

    “老丈可是大匠?”刘宽又好奇地问了句。

    据刘宽所知,如今大明工匠也是有明确等级划分的,从上到下依次为:大匠、上匠、中匠、下匠、匠徒。

    不论是应官府征召服役,还是在民间做私活,待遇都不一样。

    大匠的地位、待遇甚至不输于吏部在编的经制吏员。

    王四五应道,“小老儿只是上匠,并非大匠。”

    刘宽点点头,又问:“眼前这炼铁炉开炉一次大概能练多少斤生铁?每月又能开炉几次?”

    大约是人老经验多,王四五听了颇有条理地答道:“这炉子每次可得铁料一千斤左右,每月少则开炉两三次,多则四五次。”

    听完,刘宽当即在心中计算起来。

    王不群先前说六合铁场有21座炼铁炉,但里面其实有4座是炒钢炉,所以真正的炼铁炉只有17座。

    若以平均每月每个炉子开炉三次计算,六合铁场一年大概能冶炼生铁61万斤有余。

    来之前,刘宽查阅过工部与冶铁相关的资料。

    洪武七年时,大明的十三处铁冶所多则年得铁料一百六七十万斤,少的则只有二三十万斤。

    一处铁冶所通常下辖多个铁场,故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